首页政协要闻》文章
井冈山斗争,一次失败了却走向成功的斗争
——“井冈山精神”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四)
2016-10-13 15:54 信息来源: 翁建祥 访问次数: 字号:【

从井冈山回来已有些日子,一直想写点什么,却由于忙东忙西没有时间下笔,但脑中一直有股思绪在涌动,大概意思,就是井冈山斗争是一次失败了却走向成功的斗争。看着有点分裂的标题,我也觉得怪异。是的,没错,我认为井冈山斗争,是一次失败的却是走向成功的伟大的斗争。单就井冈山斗争而言,毫无疑问,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与初建是成功的,但后来因为袁、王被错杀导致了失败。而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而言,井冈山斗争,虽然时间不长,最终又以失败告终,但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却是成功的、伟大的,因为它为后来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提供了难得的试验和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说,没有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艰难实践,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恐怕一时还难以找到,那一点点革命的火种和热情或许早已被无情的、残酷的失败所淹没。为什么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为什么朱德同志称井冈山为“中国第一山”,原因或许在此!

1927年前后的那段时期,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城市武装起义屡屡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该怎么走,一时间在党内讨论较多,但不管怎么讨论,当时的思想基本上还是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以苏联革命为样板,走城市武装起义这条路,讨论最多的还是如何在城市开展武装斗争,当时压根就没有人往农村去想。就在党内倾向于在城市开展武装斗争的形势下,有一个人已经开始考虑中国革命的另一条出路。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当机立断,指挥部队于浏阳文家市会合,并提出由于敌强我弱,革命暂时处于低潮,应该把革命的重心由城市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到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并决定率领部队向罗宵山脉挺进。一来当时的部队伤亡较大,士气低落,需要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休整再作打算;二来在城市开展武装斗争接连失败,已经让毛泽东意识到以当时共产党的武装力量与国民党在城市正面交锋已十分困难,或许在偏僻的农村还能寻找到革命的道路。

由于这一决定当时没有请示中央,且与当时中央的路线不一致,后来毛泽东为此还受到了开除“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并被误传为“开除党籍”,使他有过一段“党外人士”的经历。起义部队边退边找合适的地方,撤退过程中,还不断遭遇敌人,部队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到极点,中途逃跑的军官、士兵越来越多,当部队撤退到江西永新县时,当初5000多人的队伍还剩不到千把人,9月29日部队在三湾村进行了整编,即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同时,与井冈山的袁文才联系表达上山意愿,在争取到袁的同意后,部队于10月3日到达宁冈古城镇,并与当地党组织负责人一起召开了“古城会议”,在他们的帮助下继续争取袁文才、王佐的支持,随后部队进驻了茅坪、茨坪,安置好伤病员,设了留守处;此后,大部队并没有立刻上山,而是兵分两路,打探南昌起义部队的消息以及看是否可在湖南立足,最后当确定无法在湖南立足后,部队经黄坳于10月23日到达荆竹山,随后决定正式上井冈山开辟根据地。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到“整个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

联系毛泽东参加革命的经历看,当年他决定带领部队到农村搞革命绝非是一时冲动,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到农村寻找革命生存的土壤和机会已经在他的心中思量很久,只是当时党内一致认为革命的重点在城市,以他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还不足以左右党内的决策,而他也深知到农村开展革命的艰苦性和不确定性,或许也对城市暴动起义的成功还存有一丝幻想。

       其实,早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时,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农民运动”的问题,并得到瞿秋白、蔡和森等人的赞同。会议将农民问题写进党纲,指出:“至于农民当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占非常重要地位,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只是后来执行时并未将农民运动摆在重要位置。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农民运动已经兴起,尤以广东最为活跃。1925年冬,他还兼任国民党第五届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讲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6年1月,参加了国民党二大,参与修改农民运动决议案。同年3月,任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为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后来许多重要的农运干部当时都在那里学习过。1927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此文是为答复当时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报告充分肯定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提出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应该说,早年间他参加农民运动,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走村入户了解农民生活疾苦,让他深刻感受到农民运动甚至农民革命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些为他后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等思想提供了重要支撑。

可以说,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对他提出的“到薄弱的农村开展革命”这一想法的大胆尝试,也是对他关于农村革命和农民运动长期思考的大胆实践。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们在井冈山一带开展土地革命,打土壕分田地,得到了农民的支持;成功改编了袁文才、王佐的武装,站稳了脚跟,壮大了红军力量;积极宣传红军主张,扩大红军力量,并与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的部队会师,不断整编部队,强化党对军队的领导,巩固自身力量;建立红色政权,加强地方党的工作,根据地建设呈现了良好态势,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点燃。期间,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问题,提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使红军上下更加坚定了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信心,稳定了军心,这些新的革命认识成果为后来创建、发展中央苏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此期间,红军依靠自身力量,在广大群众和地方党组织的支持下,还成功粉碎了敌人的两次会剿,进一步鼓舞了根据地广大军民的士气。

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以及拓展新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需要,红军主力下山,导致1929年1月第三次反“会剿”失败,井冈山被敌人占领,但当时边界地区老百姓还是支持红军的,希望红军能再打回来。但情况在1930年2月24日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中共“六大”决议案提出要诛杀红军中曾任土匪首领,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当时边界特委采取军事手段错误地将袁文才、王佐杀害。由于袁、王二人在井冈山地区威望很高,加上地主豪绅趁机造谣,离间百姓与红军的关系,井冈山地区的老百姓很快反水,不再相信、支持红军,而且当时袁、王旧部很多被牵连杀害,致使一些旧部还转而投靠国民党,红军在井冈山地区已无法立足,只能另寻他地开辟新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这就是后来在赣南、闽西一带开辟建立的中央苏区。

将井冈山斗争的前前后后联系起来看,虽然整个斗争时间不长,但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和指明灯的作用,其成功的经验为后来在全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参考,其失败的教训也让我们党和红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有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在我看来,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1、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去发展革命,尽最大可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2、经过“三湾改编”以后,在师、团、营、连建立党组织,进一步加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指挥;3、始终为穷苦老百姓着想,打土豪分田地,让老百姓有地种、有饭吃,赢得穷苦百姓的支持;4、红军既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不断宣传红军主张,争取老百姓支持,红军队伍不断扩大;5、将袁、王两支绿林武装成功改造,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雏形,为后来我们党能够团结更多力量提供了宝贵经验;6、加强部队的纪律,在部队实行民主,建设一支有别于旧军阀的工农武装;7、帮助地方加强党的建设,建立地方武装,进一步巩固根据地的建设……

将这些成功、有效的做法,移植到后来红四军在赣南、闽西一带创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使新的根据地建设很快发展起来,并建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工农政权,使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在瑞金一带形成了燎原之势。正是由于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引来了国民党政府及军队的疯狂围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红军不得不进行转移,经历了艰难长征后抵达陕北。不过,令人欣喜的是,这些经过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革命认识成果很快在陕北推广开来,并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也以陕北革命根据地为强大依托,不断加强党和军队的建设,不断壮大力量,将革命之火从陕北燃向全国,并最终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所以说,井冈山斗争,是一次失败的但却格外珍贵的斗争,没有井冈山斗争的大胆实践,就没有中国革命的后来;没有井冈山斗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国革命还不知道要在迷途中摸索多久。

从井冈山斗争开始到今天已快90年了,如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这是一场新的伟大斗争。自建国以来,这场斗争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足以让中华儿女自豪,令世界感到震撼。回顾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我们将那段时期红军表现出来的作风和精神概括为“井冈山精神”,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在我看来,其中有三条最为宝贵,如今对我们启发和教育最大,一是实事求是,二是敢闯新路,三是依靠群众。当年,在敌我力量差距太大的现实面前,毛泽东并没有盲从中央的城市暴动起义的思路,而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努力寻找一条更合适的革命道路,这就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并不是盲目行动,而是他经过大量农民运动实践以及深入的农村调查以后才做出的决定。还有就是紧紧依靠穷苦农民的支持,为他们的切身利益着想,才让当年几乎陷入绝境的红军生存下来,这就是“依靠群众”。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国上下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然而,在改革不断深化,利益调整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有不少矛盾需要化解,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的问题、矛盾还很突出,经济转型的压力依然很大,缩小贫富差距的任务还很艰巨,脱贫的攻坚战正在实施,等等。我想,我们还没有到高枕无忧的时候,没有到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还需要继续发扬井冈山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决策、定措施一定要符合实际,不能盲目跟随外地经验,不能简单复制外地做法,要紧紧地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能盲目决策,要谨慎决策、科学决策。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敢闯新路”的勇气。敢闯新路,就是破解难题,寻求突破,是另辟他径而别有洞天,不是盲目瞎闯,想当然,逞英雄,敢闯新路是建立在充分调研、深入学习、把握趋势基础上的突破和尝试,尤其在当前很多长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就更需要敢闯新路的勇气和决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紧地“依靠群众”,任何时候都要关心、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任何时候都要了解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任何时候不能与民争利,否则,失去人民的信任,就如当年井冈山红军再也回不去,直到1949年才被解放一样,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

历史已成过去,未来路还很长。井冈山斗争的成功与失败,对于中国革命都是成功的。这也告诉我们,今天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如果失败是为了将来更好的成功,那失败就一定有价值,如果我们的失败仅仅就是失败,是教训,是下不为例,那我们就不要这样的失败。在当下改革正深入推进,矛盾和困难还很突出的情况下,改革和发展,我们都要周全考虑、稳妥推进,要尽量一次取得成功,即使“失败”,也要成功的“失败”,而不要失败的“失败”。要做到这一点,那还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敢闯新路,要依靠群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