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工作安排,9月份,区政协分两批组织政协委员赴井冈山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此次学习教育活动得到了委员们的大力支持。虽然每期学习培训的时间不长,但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交流互动,让委员们对井冈山斗争的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对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历史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很多委员都表示思想受到了触动。培训结束后,我们收到了委员们写的体会、拍的照片,我们将及时进行选登,供大家学习、欣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委员将自己的所感所想写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今天,我们先选登两篇,与大家一同分享。
井冈情怀
区政协副秘书长 彭广军
初秋时节,再上井冈山。上回到井冈山是在一年前,那时候是春天,正值漫山遍野映山红盛开,清风和煦,白云蓝天,山花开得热烈。此情此景,我本想陶醉一番,然而无边感动令我无暇他顾。这山山水水仿佛不是给人欣赏而是让人感动的,不管是故作矜持,或假装深刻,抑或自以为是的疑问,在井冈山都会变得无足轻重。
今秋再来,也是想实实在在感受一下井冈山秋景的瑰丽和斑斓。然而,一踏入已曾相识的井冈山,依然被强烈的情愫所左右,所感动,然后是沉思,尽管我并不是擅长思考的人。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话放在井冈山身上好像不怎么贴切,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身处井冈山,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
在井冈山,听得最多的一个词儿是“井冈山精神”。
对它的定义已经不少,虽仍在不断完善,但已经比较权威了。吾等自忖无能为它定义,因为其含义太过博大精深。如果一定要我说,我只想到一句很烟火味儿的话:心中有梦,百折不挠。
当一支七百多人的疲惫之师,走进五百里井冈高山深壑层层密林中,恐怕许多人都会为他们暗地里捏上一把汗:他们有前途吗,前途在哪里?掩映在丛林中的血染战旗很快就做了有力回答,可即便如此,依然有“井冈山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惶惑。
结果是,这七百人就像井冈云杉的种子,不但在五百里井冈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而且在中华大地上开枝散叶。生命力之蓬勃,恰如今日黄洋界哨口周围莽莽森林。
不好说七百多人的队伍中的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明确的目标,但领袖人物的心里一定有着坚定的方向,那方向在远方,像大海深处一盏桅灯,似遥远处一抹曙光在召唤。还有些人则凭着朴素的感情,紧跟着朝遥远的目标前行。为此,他们餐风饮露,将汗水、鲜血以至生命赋予这片略显蛮荒的峰峦间。
井冈山根据地是红军的,更是井冈山人民的。红军在井冈山坚持了两年零四个月斗争,仅有5万人口的井冈山地区就有1万多人参加了红军队伍,几乎囊括了这儿所有的青壮年。这期间,有4.8万多红军将士牺牲,平均每天牺牲60余人。但他们中留下姓名的也就1.5万余人,其余的都是无名英雄。如果真像有人说的那样,“被裹挟”的人面对生死抉择,完全可以匿散保全自己,然而他们选择了牺牲。这是对“不做官,不图名、不图利”的最好诠释。
井冈山斗争之艰苦,今人恐很难想象,一个连队八九十号人每顿饭仅有3斤红米……也即每人摊不到1两粮食。他们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毛泽东同志总结说,一是苦惯了,二是大家都一样。
井冈山是中国武装革命的摇篮,人民军队在此孕育、成熟、壮大然后所向披靡。从这里走出去的有5位元帅,3位大将,13位上将,21位中将,11位少将……数字能说明问题,但又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为它们背后是厚重的故事。
井冈山精神来源于理想,成长于信念,除此之外几乎不可能有别的解释。它是种子,也是裂变;是基础,也是引领;它是胜利的保证,也是创新的动力。在今天,井冈山精神同样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切实秉承井冈山精神,还会有办不成的事情吗?
井冈山的山山水水,令人沉淀,让人净化,一切蝇营狗苟,追名逐利,在井冈山面前都会变得滑稽,可笑。
关于井冈山,也有人装作悲天悯人地议论说,说数万人的牺牲是不尊重生命的体现,好似要感叹一将成名万骨枯。似乎说,人们起来争取解放和自由,被人杀害了还是被杀者的错。说这话的他们,似乎刻意忘记了一个关键因素,即从领导到战士成为“枯骨”的可能性是相同的,领导的可能性还会大些,因为他们总是冲锋在前。
诚然,井冈山根据地初创之时,在形式上或者也算是“啸聚山林”,这也许就是被偏见轻薄或别有用心者冠之以“匪”的来由,然而,一支有着如此坚定理想信念的队伍,面对诸般中伤,他们是不屑的,因为他们知道,白云与污泥,燕雀与鸿鹄有着根本区别。
井冈行随想
建宁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主任 姚 丽
暮色苍茫,
上井冈。
独处山林,
静思想。
一代伟人,
救中国。
英雄本色,
为民忙。
井冈斗争,
两年半。
无可裹腹?
喝米汤。
无处御寒?
进草房。
方桌长凳,
民主会。
开天辟地,
定规章。
朝迎日出,
谋生路。
夜听炮声,
战黄洋。
前仆后继,
神鬼泣。
顶天立地,
葬山岗。
当年沉浮,
谁主宰?
中流砥柱,
共产党!